李家房子骨灰堂

心纪奠APP
心纪奠公众号

李家房子骨灰堂位于天津北辰区碧水蓝湾附近(西北方向547米左右),是集骨灰寄存、追思、祭祀等功能于一体殡葬场所。秉承为生者尽孝,为逝者积福的宗旨、星级服务氛围、典雅完善的服务,是对每一个过往生命的崇高礼赞。骨灰堂内幽静、闲适、庄严、典雅,充分誉现尊贵,彰显先德之尊严,永存华夏殡葬文化。弘扬故人功绩,缅怀先人恩情,寄托生者思念,是子孙后代应尽的义务。以纪念文化、往生文化为主题,以“让两个世界的人都满意”为永恒的服务宗旨,现正规划把骨灰堂打造成先人们的“五星级的家”。


为逝亲创建个永久免费纪念馆,让生命以另一种形式延续!

逝者姓名
手机号码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免费建馆
创建纪念馆成功
纪念馆创建成功,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即可查看&完善纪念馆,追思亲人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或长按二维码保存后关注公众号领取纪念馆
  • 又是一年清明时
    亲爱的妈妈: 清明时节,因疫情影响停止祭祀活动,只能在网上表达对您不尽的哀思,想您是常态,爱您在心间。 妈妈,您安好我们安心,在天堂快乐生活,人间后代得您庇佑,福泽安康。愿您常乐,厚爱子孙。 您永远在我们心中,爱您!!!
  • 母亲,母亲(1)------回忆我的母亲
    一、被遗弃的童年 我的母亲侯玉华1933年8月10日出生在湖北武汉一个国民党官宦家庭,我的外祖父当年为国民党湖北省党部委员,曾参加过国共第一次和谈;外祖母在武昌高等师范学堂毕业后在武汉从事教师工作。 不幸的是母亲半岁时,外祖父患病离世,家庭失去了支柱,外祖母倍受打击,伤心欲绝乃至意志消沉,失去工作。长时间休养调整后经人推荐到上海继续任教,将我那尚在年幼的母亲托付于母亲的姨妈(我外祖母的家姐)收养,她仅每月汇寄生活费,寒暑假偶尔来看望。 后来,我尚年轻外祖母改嫁国民革命军中一位师长且又生了儿女,回汉来看我母亲的时候少了,但每月寄来生活费多了,直到武汉解放前夕的某一天,我的外祖母仓促来汉准备带我母亲去台湾,当时母亲正在读初中三年级,与生母聚少离多,加之外祖母另有家庭,不愿去台湾,母亲借口自已未完成初中毕业,等以后再说。外祖母就带了母亲的小表妹(后来我们称之“四姨妈”)走了,约好来年再接我母亲时,就带“四姨妈”回武汉。 没有想到这次见面竟是母亲这一生与自己亲生母亲的最后一面。台海相隔,留下我年少的母亲寄人篱下孤独度日。外祖母全家也早已从台湾移居美国。中国对外开放,外祖母通过多条线索联系到母亲。文革时期历经种种坎坷和狂风暴雨般的“政治运动”,一心为家庭大局着想的母亲怕影响自己的家庭和儿女前途,不敢与外祖母相认,仅以“姨妈”相称,并委婉拒绝外祖母提出的一切帮助和见面要求,与她仅保持书信和照片来往。 二、寄人篱下的少年 母亲寄养的姨妈一家,是一个封建大家族,旧址在武昌八铺街附近。家里开有一家织袜厂,也适当做点贸易。母亲的外祖母掌管家族生产经济贸易,算是掌门人身份,整个属于阴盛阳衰的家庭状况。有时候,我会问起母亲那时候的感受,母亲很少抱怨,只是从她凄凉的眼神中,我感受到了那种不幸和无奈。后来母亲跟我回忆,家族中男丁几乎全部从军,基本上都是参加了 国民革命军。抗日战争期间去的,有的得到了战亡通知,有的杳无音信无回返,几乎无一生还。母亲同辈中男丁我只知道二姨爹侯济群,也是母亲表哥(母亲的姨妈唯一儿子,其父在抗日战争中战亡),与母亲的二表姐成婚,黄浦军校16期毕业后从军,武汉解放前夕,因我大表姐出生,没有随军去台返回武汉,后因此历史,一直生活坎坷。改革开放后,由于“黄浦同学会”努力,二姨爹景况才得到根本的改变。不久因病去世了。 在战争期间,一个家族没有男人,全靠女人撑起所有繁重的生活负担。家里袜子厂生产经营状况逐渐衰败,生活几乎难以为继。母亲和4个表姐妹放学回家都必须到工厂继续参加劳作,以维持大家庭生话开支。至武汉解放前夕,袜子厂萎缩成了家庭织袜作坊。也因为这解放后划定“成份”时,由于母亲已改随姨妈家的“姓氏”,母亲的家庭成份定为“小手工业者”。 武汉解放后,母亲初中毕业了。母亲明白即使想读书现实也不容许。既然学业无法继续,那就在家帮忙织祙。母亲心灵手巧,动作麻利,特别能干;也因为明白自己是寄人篱下,必须多做事多挣钱,补贴大家庭。母亲的大表姐在报上发现在中央政府工作人员有一个很熟悉的名字,此人是第一次国共和谈时中共方面工作人员,与我的外祖父为私人好友,俩人虽所处阵营不同,但志趣相投,相交甚好。大表姨立即写信给他,告之我母亲近况,希望得到帮助。很快得到这位领导的回复,他已委托在武汉工作的同志,让母亲重新获得了继续学习的机会,就读于武汉行政干部学校统计专业学习。 三、坎坷的就业之路 母亲很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在校学习认真 ,1951年,母亲从武汉行政干部学校顺利毕业后,积极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参加了武汉市政府组织的“土改”工作队,年轻充满干劲的母亲很快遭到现实的“冷水”——在工作队她深深感受“成份”的压力,虽然只划定“小手工业者”,属于劳动人民,但生母随军去台湾,未谋面“继父”是国民党军队中将军。这种特殊身份让她工作生活比一般的人更艰难。 土改完成后,母亲分配到武汉市政府下属一家机关工作。统计机关在汉口江汉关附近,在单位母亲自觉地谨言慎行,踏实工作,本分的个性也让她时时提醒自己不敢有一点闪失。先后在汉口麟趾路、车站路居住。我兄妹4人均在汉口出生。 后来父亲从部队转业到武昌,先在广埠屯附近的军队属下的荣军学校工作,后调入武汉纺织业中任教,搬入武昌新华村入住,母亲也于1962年就近调入武汉一纱厂(后为:武汉市国棉六厂)任准备车间统计员。 (未完待续)
  • 生平简介
    生而孤苦,不父无母,病颡无闻,一人独长。长后以乞为生,合肥滨湖寿春中学怜而纳之,自此遂为寿春中师。而开直班级之路,史无例。性矜茸,但务在己,远近名流之者也。夫为利者不顾必死,不免乎归道者。
  • 永远的怀念------纪念父亲张述尧诞辰
      在我们的生命中,有种宝贵的东西叫做——父爱。父爱如山啊!我们永远怀念父亲,怀念父亲对我们子女如山之爱! 今年8月1日是父亲诞辰九十五周年的日子。此日此时,我们兄弟姊妹怀着无限思念之情,深深缅怀亲爱的父亲。 父亲因患脑梗阻症,于2009年元月12日19时35分与世长辞, 永远地辞别了我们,辞别了生他养他的土地。享年82岁。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父亲早年毕业于湖北师范学院,1949年7月参军任中南警卫团文教干事、湖北省荣军学校教员,转业后在武汉市纺织业中、武汉市六棉子弟中学任教,从事教育工作34年。离休后,又在老年大学从事书法教育近20年,被聘为武汉老年大学书法教授。他一生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犹如一个尽职尽责的园丁,年复一年,用尽他毕生的精力,培育出了数千灿烂花朵。他高尚的师德、渊博的学识,受到人们的尊重。  父亲书法作品参加中国书法家协会举办的首庙全国老年人书法作品展,父亲书法作品入选湖北省艺术馆开馆参展并被收藏。  父亲爱好广泛,尤其热爱国粹——书法和京剧。父亲是个认真执着的人,父亲更是个有灵气的人,即便这两项业余爱好,他也做出了不俗的成绩,今人敬佩。 父亲离休后,开始有大量时间用于他的书法爱好。他学习前贤今人,临池不辍,成为了省、市书协会员。他的书法作品在全国牧野杯书法大赛和省书法大赛中获奖。2007年中国书法家协会举办首届全国老年书法作品展览,父亲的楷书作品入展并被收藏。 京剧是父亲的第二爱好,工麒派。曾获得文化部群众文化系列京剧比赛二等奖、民政部全国老同志京剧大赛金奖、全国首届京剧票友大赛优秀奖、武汉市京剧比赛一等奖。作为武汉市代表参加《湖北省离休干部老有所为成果展览》。 1995年夏中央电视台《夕阳红》节目组对我父亲的京剧书法艺术的专题报道片。  1991年父亲代表湖北省参加文化部、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的“和平杯”首届全国京剧票友邀请赛的参赛节目“徐策跑城”。 鉴于父亲在京剧和书法艺术等方面的成绩,祖籍黄陂横店镇决定将我父亲作为横店历史名人编辑入镇志,作品也一并展出。   父亲对我们子女,既是严父,也是慈父。教导我们的学习和为人,他一丝不苟,从严从难;生活中的父亲,却是关怀倍至,体贴入微。我们从小就看熟了父亲指点的点横撇捺、间架结构;我们从小就听惯了父亲的古戏今曲、浅呤高唱。日久天长,耳濡目染,我们兄弟姊妹对书法和京剧这些父亲的爱好也都有了一种偏爱。楷行草篆隶,生末旦净丑,如数家珍。有些便成为了我们自己的爱好,并能应用于工作。 长子张敏受父亲书法影响最深,时常练习曾代表单位参赛的硬笔书法作品。  次子张捷中学时也曾学演过《红灯记》片断中的李玉和,他1977年高考后,远赴北方求学,后成为技术管理人才。 三子张聪、小女张慧皆子承父业教书育人,从事中学教育数十载,也继承了父亲严谨认真、尽职尽责的作风。 天地有爱,岁月无情。父亲离开我们已经八年多了。父亲的离去,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悲痛和遗憾,但父亲爽朗的笑声、父亲温暖的目光,永远永远地伴随着我们!

李家房子骨灰堂网上祭奠常见问题

  • 联系地址

    天津北辰区碧水蓝湾附近(西北方向547米左右)

祭奠公众号

扫码关注公众号

本站陵园或殡仪馆仅作收录展示,版权归相应机构所有,如需资料更正或删除,请联系客服。

© 2009 - 2021 www.xinjidian.com 心纪奠版权所有-湘ICP备20014949号-1 商业合作:18670043102

banner
快速创建纪念馆
获取验证码
免费建馆
建馆成功
创建纪念馆成功
纪念馆创建成功,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即可查看&完善纪念馆,追思亲人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或长按二维码保存后关注公众号领取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