祈福公告
风平浪静为【周佑铭纪念馆】供奉了平安香
APP下载APP下载
登录登录/注册
心纪奠APP

扫码下载APP

中国古代祭祀文化

日期:2021.06.22 15:17作者:不染 祭祀文化 浏览:2977

中国古代祭祀就是通过固定的仪式向神灵致以敬意,并且用丰厚的祭品供奉它,请求神灵帮助人们实现靠人力难以达成的愿望。因此各个朝代无论兴衰,祭祀文化总是只盛不衰,下面为您介绍中国古代祭祀文化。
        祭祀的对象一般是神灵。人类感激神灵,但也对它们心存敬畏,而古代先民们又相信人死后具有灵魂,灵魂能与生者在梦中交流,并可以作祟于生者,使其生病或遭灾,这种敬畏众神的心理便是祭祀行为产生的重要原因。在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人们已经具有较为发达的灵魂和鬼神观念,并且产生了大规模的祭祀活动。
祭天
        万物有灵的观念形成了多神崇拜,人们的祭祀对象也随之增多。在古代,各部族祭祀的对象和内容互不统属。中国古代宇宙观中最基本的三要素就是天、地、人,所以众多的神灵可以分为天神、人鬼和地祗。
在古人看来,天是世界万物的创造者,是万物之父。它控制着万物的生死祸福,甚至是人间的改朝换代。人们对它望而生畏,自然产生了对它的崇拜和祭祀。几千年来,无论帝王将相或是平民百姓,无不信天、敬天、拜天,他们都以种种方式祭祀天神,祈求天神的保佑。
        祭天,是国家的第一大礼,也是王室的特权,所以,祭天已成为一种必备的政治仪式,历代帝王不论是开国奠基者,还是承继中兴者,或是危亡丧国者,都不敢忘记祭祀上天。秦汉之际,祭天有了更加正规的仪式,主要有封禅和郊祭。至唐宋之世,祭天已完全成为政治伦理中必备的仪式,即使是异族君王,也会采纳汉制旧俗。元代作为少数民族统治中原,统治者除了祭拜蒙古族自己的“长生天”外,依循旧制也进行祭天的仪式。明代祭天也很合乎礼仪,永乐年间,北京的南郊专门建起了天坛来进行祭祀,祭祀礼仪烦琐。清朝祭祀除了本民族的祭礼之外,也沿袭了汉族的祭祀礼仪,在皇帝登基、册立太子、册立皇后、皇帝出征、重大节日时,都会去天坛祭天。
祭地
        对地界神灵的祭祀最早没有地神与社神的分别,自秦汉经唐宋至明清,祭地与祭天是同时进行的。祭地之前3天,皇帝提前斋戒,致祭当天,祭坛各方位摆放各方神位,然后根据礼官的要求进行迎神燔柴、奠玉帛、进俎、行献礼、望燎、玉帛等程序。祭地是社祭。祭地突出一个“亲”字,百姓可以祭地。腊祭是每年岁末合祭万物而举行的祭祀。腊祭的对象包括与农耕有关的各神,甚至包括督促农耕的田畯之神、扑食伤害庄稼的田鼠、野猪的猫神、虎神,还包括堤防之神和水沟之神。除了地神,人们还要祭拜的比较重要的地界神灵有社神,社是土地的象征,社与五谷之长的稷相连,称为社稷,表示整个农业,而农业又关系到王朝兴衰,所以社稷成了国家政权的代名词。它也作为王朝重要的祭祀对象传承下来,后来由于佛教的传入,道教的兴起,官方的社祭只留下了外在的形式,而民间的社祭演变成了祭祀城隍神与土地神。地上的神灵很多,人们要祭祀的对象也很多。有些神灵在人们心中并不占特别重要的地位,但它们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息息相关,所以人们也会进行一些祭祀。
祭祖
        原始社会便有了鬼魂的观念,经过长时间言语口传的渲染,祖先俨然有了一种神秘的力量。他们能于冥冥之中监视子孙的行为并加以保佑或者惩罚,子孙也深信经由祭祀的仪式和祭品的供奉,可使祖先保佑与赐福自身。因此,与祭天、祭地合为古代的三大祭礼之一的祭祖活动也就有了基础。
        殷商时期人们尊崇的鬼神非常多,但对祖先的崇拜却尤为突出。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表明,殷人对自上甲以来的祖先进行频繁、复杂的祭祀活动。殷人的祭祖活动会用人祭,手段也非常残忍,如砍头、活埋,甚至把他们剁为肉泥,焚烧、肢解就更是常见。祭祖活动在周代就已形成定制,周代也为后世的祭祖活动树立了典范,历经千百年而不衰。在《诗经》中,祭祀祖先的诗歌最多,而在祭祀祖先的诗歌中,又以祭祀文王、武王的诗歌为多。初时的祭祖除了死时厚葬及人殉之外,还要定期供奉酒食玉帛,后来发展为烧纸钱供祖先花销。如此代代相传,遂成定习。
        春秋时期,祭祖内涵发生了变化,对祖先的敬畏与祈求已转化为“致意思慕之情”的伦理观念。秦汉时期,在平民社会中,祭祖与社祭成为一般百姓生活中及心灵上的寄托,社祭扮演着凝聚社会功能的角色,而在各个家庭中,祭祖则成为全年中不可或缺的行为。魏晋后,佛教思想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中,也融入祭祖思想中,形成了儒佛整合后的时代面貌。此后,又历经元明清朝,经过千百年的沿革变迁,中国古代的祭祖成了一种传统。在近现代中国的多数地区,祭祀祖先成为各种祭祀中最重要的一种。几千年间,对其他神灵的祭祀或淡漠或消亡,或并入佛道两教之中,唯有对祖先的祭祀历经千年而不衰。
关于祭祀文化的常见问答
网友问:
        有关民间祭祀的风俗有哪些?
中国古代祭祀文化心纪奠答:

        宗祭 即宗祠祭,旧时婺源各村均建有宗祠或支祠,每年春社日和冬至日,要在祠堂内举行祭祀, 便更重社祭。祭祀之日,在祠堂的中进正厅击鼓迎神,供奉五谷祭品,焚香拜揖,给祖先传达子孙的虔诚之心。祭仪结束之后或分猪肉给各户,或办伙食,供祭祀人、宾客一起饮宴,人神共享祭祀的欢乐。

        墓祭 也称家祭,祭祀对象是自家门祖和已逝的先人,分为春祭和清明祭。春祭则须是祭头年的新坟,在正月初一由1-2人上坟,祭品为水酒、装有各色糕点的桌盒,利市饼等。清明祭则于清明日家家户户带领子孙上坟,祭品为野艾锞(俗称清明稞),水酒等,并且必须在坟头挂纸线。婺源有“不领儿孙过年,只领儿孙挂钱”之说,清明祭的重视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献尊长是一种最简单,也最常用的家祭。每逢生人、生日、传统节日,大病初愈、升官及第、父母忌日,甚至与人隙讼,家里都要献尊长。献尊长一般都在晚饭前,蒸饭、蒸菜、蒸猪肉,没有猪肉也要在菜饭上蒸3条小干鱼,扫地、抹桌(八仙桌),在八仙桌上摆上饭甑、酒杯(3只),一箍筷,再对祖先烧金银香纸,下跪、拜揖。其目的不外乎向祖宗报喜、纪念,或请祖宗祜佑。献尊长时,生人必须回避。

中国古代祭祀文化        段莘十八 旧时,婺源段莘村汪姓氏族,为纪念其先祖隋唐封太子少保越国公汪华,每年正月十三至二十三连续十天,要举行祠祭,十八是正日。段莘十八每年要由村内汪氏人家抓阄定出4户,供养4头祭祖肥猪。每头必须达到四五百斤以上,猪愈大愈荣耀。有“段莘十八,全靠猪大”的顺口溜流传。从正月十八开始,要持续三天举行祭祖仪式。在十天当中,既要祭祖,要到歙县请戏班连演十天文、武戏,还要在正月十五穿插一个无宵灯会。四乡八路的人大量汇集,真可谓热闹非凡。因此,节日期间麻将、牌九等赌博活动也大行其道。
网友问:
        对诗经中记载的先民礼敬天地的习俗的看法?
心纪奠答:
        中国的的祭祀文化源远流长,传说中黄帝时代便开始对天帝祭祀,可以说,中国的祭祀文化就是从此开启的。祭祀的对象起初是神灵,后来又发展成祭祖先、祭古代名人。从《生民》中看,其祭祀对象是上帝,即神灵,但亦可认为是祭祖先,因为后稷是上帝之子。
        《生民》是《诗经》中为数不多的具有史诗性质的作品,被受关注。其中,出现了了祭祀的主要有两个方面:
        第一,“克禋克祀。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
        第二,“诞我祀如何?……以归肇祀。”
        每个民族在追寻自己的祖先时都会将其神化,周民族也不例外,他们认为后稷是授命于天帝,于是便有姜嫄“履袖武敏歆”,此处有浪漫的艺术气息和浓厚的传说成分。为什么要祭祀呢?是因为姜嫄不能够生育,祈求天帝赐子,以解无子之命。 “克禋克祀。以弗无子。”只是说明了姜祭祀的原因,并没有着重描写如何进行祭祀,但也有一个“履袖武敏歆”的记载,踏着天帝的脚印便感应到怀孕了。神奇而又简单的仪式令姜求子得子,这在古代的祭祀文化中并不罕见,商汤也是天命玄鸟所生。

中国古代祭祀文化

祭祀文化是人们对神灵、对祖先的一种理想化功能而衍生出来的顶礼膜拜的文化。而这种祭祀文化又为统治阶级所利用,他们利用平民那种天命所归,天子授命于天的无知认识,令他们认为天子的统治是合符自然逻辑的,是天理所在的。就如陈胜,吴广揭竽而起时,将“陈胜王”的字条放入鱼的肚子里一样,都是为了迷惑大众。这种利用也可以说成是一种统治手段,祭祀在这里就成了一种统治者的工具。在《生民》中“履袖武敏歆”大概也有这样的意图,这是周民族对祖先的赞美,也是统治的需要。
        获得嘉种,再加上后稷先天的种植才能,于是有了大丰收,《生民》中的第二次祭祀便从此开始。《生民》中记载了后稷被三弃又三获救,无论是天帝对后稷的锻炼,还是对其的眷顾,都有神奇的灵异性,所有的这些就好像是被安排好的戏剧。为何会这样呢?都因为后稷有天帝的眷顾,因为后稷是天帝之子,他作为一名使者被派到了人间教化人们。诞我祀如何?随着下来,作者对祭祀的祭品作了较为详细的描写:或舂或扮揄。或簸或蹂……这里可以看出后稷感恩于天帝的眷顾。
        在祭祀文化中,人们举行祭祀的仪式也是出于感恩:祭神,出于感恩自然的恩赐;祭祖,出于感恩先人的教导;祭古代名人,则出于感恩其对社会、国家的贡献。而在另一方面,祭祀也可以被认为是出于畏惧,人们担忧神灵显灵了,却不报答他们就会触犯神灵,如此一来,人们便顺应“礼尚往来”以求神的宽恕。所谓的祭祀也不过是人向神的进贡行为,说白了就是收买神灵。其实,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一些现实生活的状况,也就是收买行为,不过在神圣的神面前,收买就说成是祭祖、进贡。
        总的来说,我在《生民》中看到的祭祀文化有两个本质:祭祀是统治阶级的统治工具与祭祀是一种变相的收买行为。从经典中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看清一些本质,看出一些缺陷,这也是一种成长。正是有这种成长才能使我们这些象牙塔里的娇儿更加清晰地知道社会是怎么样的,更容易渗透进社会现实当中。现在看来,经典并非是枯燥乏味的,经典著作其实也有她们的价值,不过有时候需要从不同的视觉到看待而已。
        失去方知珍贵,趁记忆清晰,照片还在,赶紧给逝去亲人在心纪奠创建一个网上免费纪念馆,把这些珍贵的资料保存起来,否则丢失就再也没有了。把生命故事和生命印记传承传递下去,才是对逝者最大尊重和缅怀。关注心纪奠公众号,点击立即建馆,随时缅怀和追忆。(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Tag关键词:祭祀文化 古代祭祀 祭祀文化精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本请告知,我们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心纪奠
+86
获取验证码
创建纪念馆
下载APP
完善资料 去祭拜
关闭
快速创建纪念馆
获取验证码
免费建馆
创建纪念馆
创建纪念馆成功
微信搜索心纪奠公众号,在对话框内发送手机号码可领取纪念馆
心祭奠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或长按二维码保存后关注公众号领取纪念馆
关闭

请使用如下方式下载心纪奠APP

方式一:关注公众号

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方式二:下载心祭奠APP

下载APP

微信扫一扫下载APP

使用人数: 200W+ 建馆量:12W+ 祭拜次数:757W+ 好评率:99%

心纪奠-让生命以另一种形式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