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半,人称为鬼节,是人们怀念祖先,为家人、子孙祈福的日子。根据传统习俗,人们通常在此期间焚香、烧纸以示祭奠逝者、感恩先祖、寄托思念。下面就为您介绍关于七月半祭祖的相关知识。
七月半可以上坟吗
鬼节可以去上坟,祭祀祖先是中元节一种传统形式。七月半、众人称为鬼节,地府此月鬼门大开,因此阳间太阳落山后“夜夜欢歌”!却浑然不知这称“鬼节”的日子实为华夏儿女后辈儿孙祭奠逝者、感恩先祖、寄托思念、铭记孝感于心的日子!
中元节俗称鬼节。民间传统节日。时在农历七月十五日,也有在七月十四日的。这天,家家祭祀祖先,有些还要举行家宴,供奉时行礼如仪。酹酒三巡,表示祖先宴毕,合家再团坐,共进节日晚餐。断黑之后,携带炮竹、纸钱、香烛,找一块僻静的河畔或塘边平地,用石灰撒一圆圈,表示禁区。再在圈内泼些水饭,烧些纸钱,鸣放鞭炮,恭送祖先上路,回转“阴曹地府”。过去,民间在七月初七就要通过一定仪式接先人鬼魂回家,每日晨、午、昏,供3次茶饭,直到七月十五日送回为止。现在,逐渐剔除迷信色彩,保留祭奠形式,作为对祖先的缅怀和纪念。
七月半上坟有什么说法
七月半鬼节是中国传统三大鬼节之一,传说这一天鬼到人间乱窜,需放鞭驱鬼。现演变成上坟祭奠祖先,神三鬼四,需上四柱香,磕四个响头,以表对他们的思念之情。
一般上坟时间是早上九点到中午十二点之间,因为按照古人说法这个时间段阳气最重,也比较早。既对自己无害,也能早去表达自己的哀思之情。后面下午的时间要么过热,不适宜祭祀。要么太阳下山,夕阳日暮,不宜祭祀。
扫墓的禁忌注意事项
一、孕妇避免扫墓
孕妇最好避免中元节的扫墓活动,这不仅仅是阴气重的影响。从别的方面来说,中元节是非常拥挤的,为了胎儿的安全,并不建议孕妇去参加,再者扫墓的气象和周边的环境均不利孕妇的健康。此外是女性有例假,也要避免此类活动。
二、不可在墓地照相
大家扫墓的目都是为了祭祀祖宗,而非玩乐。举头三尺有神明,大家扫墓的时候,最好心怀敬意,专心谨慎,千万不要在墓地合影,甚至随意的照相,否则引来了不好气场,就有阴阳失衡的可能,会损害个人的运势。
三、忌穿大红大紫
中元节是不能穿的大红大紫去上坟的,相信大家也不会穿这样的衣服去参加此类活动的。不过总有人会疏忽大意,在佩戴或是内衣上不经意使用了红色。当然本命年是例外,内衣可穿红色。
四、外人不要参与他人的扫墓
中元节的时候作为外人的身份去参与扫墓是比较忌讳的,容易招致不必要的麻烦。毕竟不是一家人,各自加持的气运也不同,可能会造成气场的紊乱,导致不协调而走霉运。
五、身体不佳,时运不济者避免扫墓
一个身体正处于生病状态,或是虚弱状态的,或者最近运气不佳,诸事不顺的人最好不要去参加扫墓活动,因为此类人正处于总体运势低迷的状态,极易招致晦气,说的难听点就是邪气上身,因为阴晦之物最喜气运低迷的人,这种人缺乏人气,容易侵犯。
关于七月半祭祀的常见问答
网友问:
怎么样算是文明祭祀?
心纪奠答:
时至七月半,烧纸钱的行为,是我们风俗文化不可舍弃的部分,但也因此短时间内形成大气污染,在此呼吁大家:烧纸钱时要减量化,既能表达思念,也环保。
一、移风易俗,摒弃陋习。
遵守社会公德,崇尚尊老传统美德,树立厚养薄葬新观念。提倡老人在世时尽孝心,多关爱,提高生活质量,共同营造敬老爱老的良好氛围,让老年人真切感受到社会的关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倡导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良好风尚,使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人逝去后,不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相互攀比,以节俭方式寄托哀思,逢传统节日做到理性祭祀、节俭祭祀,破除随地焚烧香蜡纸烛等陈规陋习。
二、倡导环保,文明祭祀。
强化环保意识,中元节祭祀做到不污染环境、不影响他人生活,自觉维护优美整洁的城乡环境,大力提倡鲜花祭祀、植树祭祀、网上祭祀、家庭追思会、社会集体公祭等文明祭祀方式,通过献一束花、敬一杯酒、植一棵树,以及清扫墓碑、颂读祭文等方式寄托哀思,提升传统节日的现代意义。
三、规范行为,消除隐患。
自觉做到不在城区道路、广场、湖边、码头、河道两岸等公共场所、绿地燃放烟花爆竹、焚烧香蜡纸烛、放孔明灯等祭祀物品,自觉维护优美整洁的市容环境。
网友问:
七月半烧纸要注意什么?
心纪奠答:
1、化粪池、厕所边、燃气管道旁和窨井一样,这几处均容易产生可燃气体,在附近点火,可能引起爆燃。
2、草垛、草坪附近极易被点燃的纸钱引燃,一旦着火,火势会迅速扩大。
3、楼道内、高压线、汽车旁、工地工棚这些地点附近或存在大量居民,或存在潜在火灾隐患,均不适宜作为祭场地。
此外,寄托哀思,尽可能在铁桶内焚烧纸钱,纸钱烧完后要记得等待火星熄灭后再离开,避免火灾风险,文明祭拜,减少危险!用文明方式表达对先人的怀念之情,争做文明风尚的践行者和传承者,争当告别陈规陋习的先行者、文明祭祀的带头人,携手共建文明和谐美好新城市。
真正的离开不是死亡,而是被遗忘,给逝去亲人创建一个永久免费纪念馆。让生命以另一种形式延续。关注心纪奠公众号,点击立即建馆,随时缅怀和追忆。(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